心脏疾病是脑血管病第3位的危险因素。各种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可能并发的各种心脏损害如心房纤维颤动、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左心肥厚、细菌性心内膜炎等,这些因素通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栓子脱落增加了脑血管病的危险性,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
急速的头部转动或颈部屈伸,可改变脑血流量而发生头晕,严重的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特别是有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枕骨大孔区畸形、颈动脉窦过敏等情况时更易发生。主动脉弓、锁骨下动脉的病变可引起盗血综合症,影响脑部供血。
各种影响血氧、血糖、血脂、血蛋白质含量,以及血液粘度和凝固性的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液病理状态,如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质血症、高脂蛋白质血症均可触发短暂脑缺血发作。
血液流变学检查;脑血管检查;颈椎检查;头颅CT扫描或MRI检查;心电图检查。
1、积极治疗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等);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选用肠溶阿司匹林或氯比格雷等); 3、改善脑微循环治疗,如尼莫地平、桂利嗪(脑益嗪)等; 4、扩血管药物治疗,如曲克芦丁(维脑路通)都可选用。
首先,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地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和其他血管扩张药等进行治疗; 其次,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但不可做过于激烈的运动和过于劳累; 第三,保持生活规律化; 第四,戒烟忌酒,合理安排饮食,少吃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多吃大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 第五,定期到医院做血压、血脂、血糖、胆固醇、眼底、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
脑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塞;心脏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的改变等因素引起的。
脑缺血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TIA好发于34~65岁,65岁以上占25.3%,男性多于女性。
脑缺血的病因,主要有脑动脉粥样硬化、微栓塞、心脏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改变,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是预防脑缺血的重要方式。通过脑心健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能促进血液和组织液循环,建立侧支循环,提高机体的缺血耐受力,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脏器在缺血-再灌注时的炎症反应,有效干预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率,减小脑缺血导致的脑梗死的体积
电话:400-8635-400
地址:珠海市香洲区南屏屏工二路8号南侧厂房5楼